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71篇
  免费   590篇
  国内免费   1583篇
航空   4000篇
航天技术   217篇
综合类   151篇
航天   476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76篇
  2022年   148篇
  2021年   231篇
  2020年   177篇
  2019年   128篇
  2018年   128篇
  2017年   49篇
  2016年   175篇
  2015年   198篇
  2014年   223篇
  2013年   337篇
  2012年   429篇
  2011年   395篇
  2010年   325篇
  2009年   347篇
  2008年   140篇
  2007年   66篇
  2006年   99篇
  2005年   55篇
  2004年   55篇
  2003年   61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74篇
  1998年   74篇
  1997年   118篇
  1996年   50篇
  1995年   51篇
  1994年   62篇
  1993年   90篇
  1992年   78篇
  1991年   79篇
  1990年   65篇
  1989年   56篇
  1988年   44篇
  1987年   39篇
  1986年   14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针对带扇形气膜孔的三维弯扭的高压涡轮一级导叶,采用压力敏感漆传质类比测量技术,研究了不同密度比与质量流量比下叶片的全表面气膜冷却效率分布特性。结果表明:叶片气膜冷却效率随密度比和质量流量比的增加而增大,冷气密度比从1.0增加到2.0时,叶片展向平均气膜冷却效率提升6%~32%。气膜冷却效率随密度比呈现非线性的变化,冷气密度比从1.0增加到1.5时,气膜冷却效率的增幅较小,密度比从1.5增加到2.0时,气膜冷却效率的增幅较大。  相似文献   
2.
基于CFD理论,利用Fluent求解软件,借助超级计算机强大的并行运算能力对航空弧齿锥齿轮副风阻功率损失进行仿真计算。采用局部综合法建立弧齿锥齿轮副三维模型,选用RNG k-ε湍流模型,考虑平均流动中的旋流流动情况,与标准k-ε模型相比,RNG通过修正湍流黏度并很好地处理了高应变率以及流线弯曲程度较大的流动。齿轮边界运动通过UDF(user-defined functions)函数驱动,同时采用动网格模拟流场形状由于边界运动而随时间改变问题。最后得出无挡风罩和不同挡风罩配置下的齿轮副风阻功率损失,证实了合理安装挡风罩能够有效降低齿轮风阻损失,并分析多组仿真实验间的减速器内流场压力、速度、湍流动能云图变化,得出了最优化的挡风罩配置,以求最小化风阻功率损失,文中减阻效果最好的挡风罩能降低55.3%的齿轮风阻损失,此时挡风罩间隙为1 mm,为工程实际应用挡风罩的设计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3.
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的性能对湿热环境敏感,掌握该材料所组成结构的吸湿行为对其实际应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以碳纤维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层合板的non-Fickian吸湿模型为基础,建立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加筋板结构的non-Fickian吸湿模型,在70℃/85% RH湿热条件下开展加筋板结构的吸湿实验,对所建立模型进行验证,并与已有的加筋板吸湿模型进行对比,通过所建立模型给出了加筋板沿厚度方向的吸湿量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所建立加筋板non-Fickian吸湿模型的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良好,在整个吸湿阶段相对误差小于5%,模型的预测精度高于传统Fick模型。所建立的加筋板non-Fickian吸湿模型可用于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加筋板层合结构吸湿量的准确预测。   相似文献   
4.
李霓  布树辉  尚柏林  李永波  汤志荔  张伟伟 《航空学报》2021,42(4):524752-524752
未来飞行器正朝着多元化、无人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高超声速、超隐身和变体等新型飞行器不断涌现。而传统飞行器解耦分拆的设计方法越来越难以满足未来飞行器综合性能全面提升的要求,只有通过整体化设计才能充分发掘飞行器的潜能。通过分析传统飞行器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满足全生命周期要求的飞行器智能设计体系理念,利用知识库的构建将智能赋予飞行器平台系统设计、制造生产和运维这3个阶段,并通过数字孪生技术进行飞行器全生命周期的仿真、分析和预测,以对飞行器设计、运行等数据进行更新,使该体系形成闭环。就飞行器智能设计体系中需要的关键技术及涉及的科学问题等进行了讨论,并给出了未来发展方向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史朝印  吕震宙  李璐祎  王燕萍 《航空学报》2020,41(1):223123-223123
对于复杂失效域和小失效概率耦合的可靠性分析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交叉熵重要抽样(CE-IS)方法结合自适应Kriging (AK)代理模型的求解方法(CE-IS-AK)。所提方法基于交叉熵原理,用混合高斯模型逐步逼近最优重要抽样密度函数,并采用AK模型协助逼近过程中混合高斯模型的参数的更新,从而提高了CE-IS方法的计算效率。另外,本文还改进了CE-IS方法的收敛准则,避免了方法的冗余迭代,扩大了方法的适用范围。由于在CE-IS方法中引入了AK模型,因此,本文方法所构建的重要抽样函数在保证精度的基础上提高了效率。相较于AK-MCS方法,本文方法中引入了重要抽样的思想,因此在Kriging训练点数目基本相同的情况下,大幅缩减小失效概率计算时样本池规模,并且由于利用了混合高斯模型,因而对多失效域具有较好的适用性。算例分析也证明了本文所提方法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6.
高杨  蔡光斌  徐慧  杨小冈  张胜修 《航空学报》2020,41(11):623703-623703
针对高超声速滑翔飞行器再入过程中面对的多约束问题,提出一种基于虚拟多触角探测的路航点规划机动制导策略。该机动制导策略通过飞行器最大转弯轨迹计算速度-剩余地面距离-航向角约束,在分段定点模式中发出多条粗略预测触角,引用触角末端反馈的信息计算优先级以确定临时路航点;同时在机动制导模式中发出精细探测触角,计算触角末端信息优先级,经倾侧角延时滤波器得出控制指令,对飞行器进行机动制导。基于多触角探测的路航点规划机动制导策略,降低了三触角机动制导方法中的计算时间;同时,4种典型禁飞区条件下的仿真结果表明,该策略能够有效稳定地解决机动制导过程中的多约束问题。  相似文献   
7.
《中国航空学报》2020,33(12):3423-3436
In practical combat scenario, the cooperative intercept strategies are often carefully designed, and it is challenging for the hypersonic vehicles to achieve successful evasion. Based on the analysis, it can be found that if several Successive Pursuers come from the Same Direction (SPSD) and flight with a proper spacing, the evasion difficulty may increase greatly. To address this problem, we focus on the evasion guidance strategy design for the Air-breathing Hypersonic Vehicles (AHVs) under the SPSD combat scenario. In order to avoid the induced influence on the scramjet, altitude and speed of the vehicle, the lateral maneuver and evasion are employed. To guarantee the remnant maneuver ability, the concept of specified miss distance is introduced and utilized to generate the guidance command for the AHV. In the framework of constrained optimal control, the analytical expression of the evasion command is derived, and the constraints of the overload can be ensured to be never violated. In fact, by analyzing the spacing of the pursers, it can be classified whether the cooperative pursuit is formed. For the coordination-unformed multiple pursers, the evasion can be achieved lightly by the proposed strategy. If the coordination is formed, the proposed method will generate a large reverse direction maneuver, and the successful evasion can be maintained as a result. The performance of the proposed algorithms is tested in numerical simulations.  相似文献   
8.
周广飞  侯博川  杨建华  吴杨飞 《航空学报》2020,41(z1):723771-723771
多电机协调控制达到转速一致是电机控制中的一个关键难题,外加负载变动和电机参数变化时会引起电机性能的下降,达不到良好的控制效果。为使电机间保持转速同步,建立了永磁同步电机d-q坐标系下的矢量控制数学模型,基于转速跟随控制,提出一种基于单神经元PID的变增益速度补偿器进行偏差耦合控制。在MATLAB/Simulink建立了3台永磁同步电机的仿真模型。仿真结果表明,与传统PID固定增益速度补偿器算法相比,单神经元PID的变增益速度补偿器具有更强的鲁棒性以及更快的收敛性。  相似文献   
9.
本文首次将新型丝状暴露电极DBD等离子激励器应用于大迎角下细长体非对称涡控制。丝状暴露电极的材料的选择对DBD推力以及推力效率至关重要,通过地面精细推力测量对丝状暴露电极等离子体激励器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本文研究材料中采用钨丝作为暴露电极,其推力效率最优;且随着电极直径从d=0.3 mm减小到d=0.08 mm,DBD推力效率显著提升。基于优化后的DBD激励器,将其应用于前体非对称涡控制:未施加等离子体控制时,压力测量以及PIV结果均表明细长体背风区流场为明显的非对称涡结构;在等离子体激励下,该非对称涡结构可变为对称甚至反向非对称,且非稳态激励控制能力明显优于稳态激励。研究发现,大迎角下细长体非对称涡控制与背风区原始涡系结构有关,其中包含对称涡系和非对称涡系。本文研究为大迎角下细长体非对称涡控制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同时也为丝状暴露电极DBD等离子体激励器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In the presence of unknown disturbances and model parameter uncertainties, this paper develop a nonlinear backstepping sliding-mode controller (BSMC) for trajectory tracking control of a stratospheric airship using a disturbance-observer (DO). Compared with the conventional sliding mode surface (SMS) constructed by a linear combination of the errors, the new SMS manifold is selected as the last back-step error to improve independence of the adjustment of the controller gains. Furthermore, a nonlinear disturbance-observer is designed to process unknown disturbance inputs and improve the BSMC performances. The closed-loop system of trajectory tracking control plant is proved to be globally asymptotically stable by using Lyapunov theory. By comparing with traditional backstepping control and SMC design, the results obtained demonstrate the capacity of the airship to execute a realistic trajectory tracking mission, even in the presence of unknown disturbances, and aerodynamic coefficient uncertaint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